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2017-03-16 15:15:07     

blob.png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又名梨小蛀果蛾、桃折梢虫,简称梨小,是梨树的重要害虫,在梨、桃树混栽的果园为害尤为严重。梨小除为害梨树和桃树以外,还为害苹果、山楂等,可对果品质量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

blob.png

▲幼虫

   梨小食心虫成虫体长5~6mm,翅展9~15mm,体色呈暗褐色,杂有白色鳞片,无光泽;前翅为灰褐色,无紫色光泽(苹小食心虫有紫色光泽);前缘约有10条短的白色斜纹,但不及苹小食心虫明显,翅中央有一小白点。雌蛾尾端有环状鳞片,雄蛾比雌蛾略小。翅上密布白色鳞片,除近顶角下外缘处的小白点外,排列很不规则。成虫寿命5d。每头雌蛾可产卵50~100粒,散产。蛹体长6~7mm,纺锤形,黄褐色且表面光泽,腹部第3~7节背面前后缘各有1行小刺,第8~10节各具稍大的刺1排,腹部末端有7~8根钩刺。蛹期为10~15d,茧白色,丝质,扁平椭圆形,长约10mm。老熟幼虫体长10~13mm,头黄褐色,前胸盾和臀板浅黄白或黄褐色;腹部淡红色或粉色,臀节为4~7节,深褐色;小幼虫体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为黑色;幼虫期22~26d。卵长0.1~15mm,为乳白色、半透明的椭圆形状,扁平、中央稍隆起且为半透明状,孵化前变黑褐色,与苹小食心虫卵很难区分,卵期4~7d。
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梨小食心虫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为害比较严重。梨小食心虫在华北每年发生3~4代,华南可发生6~7代。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多,生活史复杂,以老熟幼虫在梨树和桃树的老翘皮下、根颈部、杈丫、剪锯口、吊树干、草绳、石缝、堆果场等处结茧越冬。在枝干上越冬部位,以主干基部为多,枝上较少。越冬幼虫于翌年春季4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为16d,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羽化盛期为5月下旬。

在桃、梨混栽的果园,越冬代成虫将卵产在桃叶的背面和桃果上,卵期4~6d,孵化的幼虫为害桃梢。幼虫为害1~3个桃梢后老熟,钻出梢外到裂皮下做茧化蛹,蛹期10d左右。6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出现,继续在桃树上产卵,第二代幼虫继续为害桃等,随着梨果长大,早熟品种梨开始受害。第二代成虫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主要在梨果上产卵,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梨果,因此8月下旬是为害梨果最多的时期,第三代成虫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出现,但第四代幼虫不能在当年完成发育,所以9月2日以后脱果的幼虫,基本都滞育越冬。

为害症状

 梨小食心虫主要寄主植物为梨、桃、苹果、李、樱桃、枇杷、山楂等果树。在梨和苹果上主要为害果实,对桃树主要为害新梢。为害桃树时,从新梢未木质化的顶部蛀入,向下部蛀食,枝梢外部有胶汁及粪屑排出,嫩梢顶部枯萎下垂,当蛀到新梢木质化部分时,即从梢中爬出,转移至另一嫩梢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新梢折心,萌生二次枝。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春季细致刮除树上的翘皮,可以去掉越冬卵和越冬幼虫,减少梨小食心虫越冬虫原基数;及时摘除被害桃梢,减少虫源,减轻后期对桃的为害。吸引胡蜂等天敌,在桃园内和周边堆积一些竹竿,吸引胡蜂等天敌控制蛾类害虫。在桃树主干中下部,利用束草或捆麻袋片,外包塑料薄膜诱杀脱果越冬的幼虫;在桃园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与梨、杏混栽或近距离相邻栽植,以杜绝梨小食心虫在寄主间相互转移。

(2)诱杀防治  成虫对黑光灯有一定趋性,对糖醋液有较强趋性。

①黑光灯诱杀:梨小食心虫成虫产卵时期是防治的重要时期,通过黑光灯诱杀成虫,可降低虫口密度。

②在果园中设置糖醋液(红糖∶醋∶白酒∶水=1∶4∶1∶16)加少量敌百虫,诱杀成虫。

③性诱剂监测和诱杀成虫(迷向膏)。

(3)生物防治  以梨小食心虫诱芯为监测手段,在成虫发生高峰1~2d后,人工7-8月释放松毛赤眼蜂,每公顷总释放量150万头,每次释放30万头/公顷,分4~5次放完,可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为害。

(4)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用性诱剂可以监测成虫发生期,来判断准确的喷药时间。  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在桃树上喷洒20%氰戊菊酯2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4000倍液、2.5%功夫菊酯2000倍液和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抑制第一、第二代幼虫为害。6以后在梨树上喷洒菊酯类药剂或50%杀螟松1000倍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