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 苹果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7-03-16 14:17:24     

 

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是由白叉丝单囊壳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苹果产区发生普遍。寄主除苹果外,还可危害梨、沙果、海棠和山定子等,对山定子实生苗、小苹果类的槟沙果、海棠和苹果中的‘红玉’、‘国光’等品种危害重。

 
危害特征

 

苹果白粉病主要危害新梢、嫩叶及幼苗,也可危害休眠芽、花器和幼果,病部布满白粉是该病主要特征。

1.1叶片感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黄色小斑,随后在叶片背面出现少量白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卷曲、变褐、枯死。

1.2嫩梢感病

新梢生长受抑制,节间变短,其上着生的叶片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严重枝梢枯死。

1.3芽感病

呈现暗褐色,瘦长尖细,鳞片松散,上部不能合拢而呈刷状,表面茸毛少,严重受害的干枯死亡。春季病芽萌动后,生长迟缓,不易展开。花芽受害,轻者花瓣变为淡绿色,变细变长,萼片、花梗畸形,雌雄蕊丧失授粉和受精能力,最后也枯死,严重的花蕾萎缩枯死。

1.4幼果感病

幼果受害,多在萼洼或梗洼附近处产生白色粉斑,稍后形成网状锈斑,表皮硬化呈锈皮状,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重者引起幼果萎缩早落。

发生规律

   苹果白粉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寄主组织上,而且只有在组织幼嫩阶段才能被侵染,因此病害的发生与寄主组织的发育状态有密切关系。病菌以休眠菌丝潜伏在冬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病芽萌发较晚,当其冬芽开放时,越冬菌丝开始活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成为当年的发病中心。白粉病是一种外寄生的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嫩叶、新梢、花器及幼果的外表蔓延,以吸器深入寄主内部吸取营养。菌丝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4~9 月份是病害发生期,其中 4~5 月气温较低、枝梢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盛期。一般气温19-22℃,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分生孢子1-2天即可完成侵染。秋梢出现产生幼嫩组织时,又开始第 2 次发病高峰。  

白粉病菌是专化性强的严格寄生菌,其发生与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品种关系密切。凡春季温暖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的流行,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则有利于后期发病,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果树修剪方式直接与越冬菌源即带菌芽的数量有关。果园管理粗放,修剪不合理,使带菌芽的数量增加,加重白粉病的发生;养分缺乏,特别是偏施氮肥,钾肥不足,容易诱发此病;地势低洼处,果园密植,土壤黏重,造成树冠郁闭,枝条细弱时发病重。

综合防治对策

(1) 白粉病菌在芽鳞内越冬,主要是顶芽带菌,且秋梢高于春梢,所以,结合冬、春季和早春发病后剪除病芽、病梢、病叶丛,集中烧毁或深埋,是减少菌源控制病害的关键。

(2) 果园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和不合理的排灌,会使小环境有利于发病。因此,要高度重视合理施肥和修剪等栽培措施,使园内通风透光、树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3) 不同苹果属植物和苹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在该病常发区,要压缩感病品种,如‘富士’、‘倭锦’、‘红玉’、‘国光’等的种植。

(4) 化学防治:根据植保部门的中长期预报,抓住防治适期,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防治,控制病情,以免让病害大量发生后难以防治。在套袋果园应适时防治,避免放松控制叶部病害的防治,导致白粉病逐年加重。发芽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洒 5 波美度石硫合剂;现蕾期喷洒 1 波美度石硫合剂;春季于发病初期,喷施  25% 三唑酮乳油 2 000 倍液、12.5% 特谱唑 2 000 倍液,每10 ~ 20 d 喷 1 次,共喷 3 ~ 4 次。也可以使用戊唑醇,氟硅唑,晴菌唑等,具体要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决定。

blob.png

(5) 尽量选用低容量的喷雾器械,使用小孔多的喷头,尽量不用喷枪,以确保雾化程度高,药剂均匀着落于叶、果面以提高防效,同时可降低药液喷施量,减少农药用量、人工及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