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二)

         发布时间:2020-05-23 09:49:41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 李保华

     二、套袋苹果斑点病的发生机理与防治技术

套袋果实上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各种坏死或腐烂“斑”与“点”统称为套袋果实“斑点病”。常见的病斑有“黑点型”、“硬疔型”、“黑斑型”和“褐斑型”。所有这些病斑都是果实表面的腐生菌自果实自然裂隙、皮孔或表皮侵染形成。

   1.发病诱因与机制

我国北方地区,8月中旬是全年温度的围转折点。受袋内高温的影响,在温度转折点前后,在果面表面上腐生病菌的种数量存在一个质的变化。8月中旬前,果实表面的腐生菌主要来自套袋前的侵染,致病性较强的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8月中旬后,果面上的腐生菌除残存在果面上的链格孢外,主要通过空气传入的病菌,其中核生枝顶孢( Acremonium scleroti克enum)的数量多,且有较强的致病性。

8月中旬前:果实表面的病菌主要来源于残存花器和果实表面,以粉红单端孢致病为主。果实套袋后,若遇3日以上的持续阴雨,残存在花器和果面上的粉红单端孢可产生大量孢子,再次散播到果实表面。6月底前后,是果实皮孔向气孔转化的时期,果实表皮幼嫩,皮孔发育不成熟,对病菌敏感,着落于果实表面粉红单端孢可从开裂皮孔或幼嫩的表皮侵入果实,杀死果肉细胞。幼嫩果实细胞分化速度快,果实抗病性强,病菌侵染后,侵染点周围果肉细胞迅速木栓化,阻止病菌扩展。因此,6月底前后侵染的病菌常形成“黑点型”病斑, 而7月底前后侵染的病菌常诱发“青厅型”病斑。

8月中旬后:果实表面的腐生菌主要为残存在果面上的链格孢,及后期传入的核生枝顶孢。两种病菌的致病性都很弱,难以致病,但可以从近成熟果实表皮的新形成的裂隙侵染致病。秋季袋内湿度大,遇降雨后湿度更大,病菌在果实表面大量繁殖,而且伤口不易木栓化。苹果果实(富士)于8月底前后,迅速膨大,表面常形成大量微小裂口,在果实表面大量腐生的病菌很容易从裂口侵入。近成熟的果实抗病性差,病菌侵染后扩展很快,形成大型病斑,且不断生长扩展。核生枝顶孢侵染主要形成“褐斑型”病斑,链格孢侵染主要形成“黑斑型”病斑。

苦痘病:8月中旬后,果实膨大速度过快,营养供应不足,果肉细胞发育不良,遇剧烈变化的环境,发育不良的细胞坏死形成“苦痘”或“痘斑”。若果实皮孔内有腐生菌,会促进细胞坏死,加重苦痘病发生。因此,果实快速增长期应是补充钙素的最关键时期。

   2.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前期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降低残存花器和果面上的带菌量;后期以肥水管理,控制果实的生长,减少果面的自然裂口

8月中旬前防治:落花后套袋前,喷药2~3次,药剂以广谱、温和的杀菌剂为主,如代森锰锌、代森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重点针对花器和果面用药,尽量压低果面和花器上的带菌量。幼果期避免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以免影响果实表皮生长,导致生长后期果实表皮开裂。禁止使用药袋,防止袋上药剂刺激果实表皮,造成果实表皮木栓化,导致后期果实表皮形成裂口。

8月中旬后防治:生长后期主要通过肥水管理控制果实的膨大速度,尽量使果实均匀生长,避免膨大过快,或忽快忽慢,以避免形成大量自然裂口,尤其注意前期干旱,而后期雨水较多的年份。秋季不建议施冲果肥,尤其是前期干旱,而后期雨水较多的年份。

清除侵染菌源:清除果园内枯枝、落叶,以及果园周边的枝条、秸秆等杂物,枝干萌芽前喷施杀菌剂,以降低果园内的菌源数量,也能减少花器和果实带菌量,可以降低霉心病和套袋果实斑点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