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地区梨黑星病发生与防治

    2016-12-25 11:24:12 作者:徐明举     来源: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

    

    梨黑星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其流行性强,在中国的传统栽培品种上,如鸭梨、酥梨、莱阳梨等品种上危害严重。为了有效的控制黑星病的发生与流行,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烟台地区的发生情况,简要介绍梨黑星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以供防治参考。
    病菌越冬:在烟台地区,梨黑星病菌主要以两种形成越冬。一是以未成熟的假囊壳在落地的病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假囊壳的形成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冬春季的降雪、降雨能剌激病菌假囊壳产生。在山东烟台地区,落地的病叶在一般果园环境的下都能形成子囊孢子。但是,当地面湿度大时,加快了病叶的腐烂,不利于子囊孢子的形成。子囊孢子自4 月份梨树萌芽时开始释放,5 月份达高峰,直到7 月初田间仍能捕捉到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雨水或饱和的相对湿度。
    二是以菌丝在越冬的病芽内越冬。次年梨树萌芽,病斑显症,并随新梢的生长迅速扩展,3-5 天后病斑开始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产孢期可维持2 个月。分生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
  在烟台地区,子囊孢子在初侵染中占更重要的位置,一般年份由子囊孢子引起的初侵染占总初侵染量的80%以上。因此,冬季清除果园内及其周围的病残叶,晚秋控制树上的病叶是防治梨黑星病的重要措施。
 生物学与传播: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抗逆性强,春季病斑上的孢子在自然条件下只少存活2 个月。黑星病发病后,病斑上能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能在病斑上大量积累,形成厚厚的霉层,气流难以将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吹落。不断积累的孢子,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大量菌源,这也是梨黑星病易于流行的原因。
  黑星病菌寄生性强、寄生部位特殊,生长发育缓慢。病菌菌丝主要在叶片角质层之下表皮细胞之上,以及叶脉的表皮细胞的表面生长,没有发现侵入活体细胞的吸器,也没有发现侵入叶肉细胞的菌丝。由于寄生部位特殊,病菌从寄主组织内获取所需营养的速度较慢,潜育期长。春季侵染莱阳茬梨幼叶的病原菌,其潜育期一般为25 天左右。夏秋季节侵入叶内的部分病菌,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而一直处于潜伏状态,待寄主或环境条件适合时显症,或直到秋季落叶前才表现为组织坏死症状。潜伏于叶内的没有显症的病原菌,越冬后仍能产生子囊孢子,为次年的初侵染提供菌源。病菌也可以在芽内潜伏,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病斑。
  梨黑星病病斑的显症与湿度关系密切。当果面和叶面长时间湿润时,潜伏的其内的病斑能大量显症。若果实内潜伏有大量病菌,果实采收前再遇连续大雾或阴雨天气,雾后黑星病呈暴发式发生,在2‐3天内果实上出现大量病斑。因此,梨黑星病有“雾病”之称。
  梨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病斑上的孢子可以被雨滴打散,并随雨水传播,传播距离一般在10 米以内,很少超过50 米,发病初期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梨黑星病菌的子囊孢子可以随气流传播,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远。由子囊孢子引起的初侵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比较均匀。
  病菌侵染与测报:黑星病菌的孢子萌发和侵染需要自由水,叶面和果面结露是孢子侵染的必要条件,而孢子的释放和传播又离不开雨水。因此,自然条件下,黑星病只有在降雨时才能传播侵染。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2oC。在最适温度下,叶面结露7小时以上,分生孢子才能完成侵入过程,引致发病。也就是说,在22oC 下,梨黑星病菌完成全部侵染过程导致寄主发病的邻界露时是7小时,低于或高于这一温度,邻界露时都要延长,如15oC 下的邻界露时是9 小时。
  烟台地区,4-6 月份(温度一般在15‐25oC),若出现大于2mm,使叶片结露超7 小时的降雨,可导致梨黑星病菌的侵染,降雨持续时间越长,病原菌的侵染量越大。病菌侵染后,在2 周之内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可有效抑制病菌长,控制发病。
  如果4-6 月出现3 次以上,持续时间超过24 小时,降雨分布均匀,各次间隔时间20 天以上,会导致当年黑星病严重发生。
  寄主抗性:不同的梨品种之间对梨黑星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栽培的传统品种或地方品种,如鸭梨、酥梨、雌梨、长把梨、都对梨黑星病菌高度敏感;日韩梨,如黄金梨、丰水梨,对黑星病高度抗病,而西洋梨系的品种在中国对梨黑星病免疫。
  在感病梨品种上,随生长发育期不同,抗病性变化很大。鸭梨叶片在10 日龄(自完全展叶开始计算)之内对黑星病高度敏感;10 日龄之后叶片的抗病性明显增强;40 日龄后的叶片再接种病菌,很少发病。
 从周年的变化来看,4‐6 月份梨树叶片和果实对黑星病高度敏感,7-8 月份抗病,9‐11 月再次感病。
  周年的发生动态:在山东烟台地区,4‐5 月份病原菌以初侵染为主,发病早的年份5 月上旬可见初侵染病斑,6 月份以再侵染为主。若春季降雨次数多,每次降雨持续时间长,6 月下旬至7 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危害重的果园可造成早期大量落叶。7‐8 月份由于寄主的抗病性增强,病菌侵染后多进入潜伏状态,梨黑星病发病趋于缓和。9‐11 月份,叶片和果实开始大量发病,果实在采收前达发病高峰,叶片在果实采收后继续发病。
  病害防治:梨黑星病是一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控制梨黑星病主要策略就是控制前期流行,将果园发病率(指能产孢的活病斑)始终控制在2%以下。主要措施有:
  1.冬春季,清除果园内及果园周围的病残叶,这上防治梨黑星病的重要措施。
  2.春季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用药。自梨树萌芽至6 月上旬,是梨黑星病的初侵染期,也是防治梨黑星病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用药可根据降雨情况确定。若天气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内有阴雨过程,则需在阴雨开始之前喷布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果雨前没有喷施杀菌剂,而雨后预测有大量病菌侵染,则需在降雨后的2 周之内喷布一次内吸性杀菌剂。如果按防治历防治,5 月中下旬是防治梨黑星病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喷布一次内吸性杀菌剂,即可以抑制前期侵染和已发病的病斑,又对后期侵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氟硅唑(福星)对梨黑星病有很好的内吸治疗效果,在病菌侵染后的2 周内使用防效达98%以上。但每年的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次数不能超过3 次,否则病菌很快产生抗性。
  3.雨季以喷药保护为主。山东烟台在6 月份雨季前是防治梨黑星病的第二个关键时期,需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应选用耐雨水冲刷,残效期长的药剂。波尔多液是雨季首选的保护性杀菌剂,但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7 月上中旬,喷布一次内吸性杀菌剂。7-9 月份以后,经常检果园内的发病情况,若出现新的产孢病斑(暂将防治指标定为2%,经济效益高的果园可适当提高防治的指标,套袋果园可适当降低防治指标),需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
  4.落叶前可以结合其他管理措施喷布2%‐2.5%的尿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叶落地后形成假囊壳,减少次年的初侵染菌源。
来源: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 网站

责任编辑:徐明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