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现代集约栽培技术(1)

    2020-05-22 22:18:19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翟衡    

1、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基础数据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4我国葡萄栽培面积1150万亩,次于柑橘、苹果、梨,居第4位;葡萄总产量1260万吨,次于苹果、柑橘、梨和香蕉,居第5位;我国以鲜食葡萄栽培为主,占80%以上;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约15%左右,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鲜食葡萄栽培模式多样。已从传统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设施栽培、避雨栽培、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延长了果品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我国设施葡萄面积已经达250余万亩,涉及促早栽培、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等多种模式。其中避雨栽培面积最大,面积达2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南方葡萄产区,在多雨地区广西,避雨栽培实现一年两熟;在干湿两季的地区如云南干热河谷,避雨栽培促早,旱季成熟。避雨栽培在向北方扩展,以防病虫害为主要目标。促早栽培超过50万亩,提前2~3个月成熟,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葡萄产区及东北地区;延迟栽培(5万亩)发展迅速,集中在元旦以后上市,主要在西北干旱产区。
    鲜食葡萄进行产后保鲜处理以及包装销售的量约占产量的10%~15%。长期贮藏40万吨。2009年开始鲜食葡萄长期贮藏减少到25万吨左右。
葡萄加工产品以葡萄酒为主,约116万吨,三分之一为进口酒。
1.2产业问题
    产业宏观问题: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布局及流通问题显现,葡萄出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产能过剩;葡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持续增长,相反2015年葡萄的市场价格延续了2014年的跌势持续下降;我国葡萄产业国际贸易总体呈现贸易逆差状态,葡萄的消费主要立足于国内需求。
    鲜食葡萄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葡萄生产的滞后性,市场风险增大;小农户、小规模难以应对大市场;盲目追求高产下的经济效益而不注重葡萄品质;缺少品牌,总体上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质论价的市场。现代市场环境,产品、替代品丰富,是买方市场,消费者趋于理性消费,同时,信息化时代,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手段,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1.3鲜食葡萄发展趋势
    建设现代化鲜食葡萄园,内涵包括标准化、机械化、轻简化;规模适度,质量优先;与市场对接,与观光采摘结合,与小酒堡结合,延长产业链条,与科普结合扩大人群。
2、鲜食葡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
     现有葡萄园的目标:控制产量,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降低管理生产成本。
2.1控制种植密度
    问题:大部分种植密度大,郁闭,病虫害严重,高产不高效;行距偏窄,靠人工作业,无法通行机械;株距密,人为增加新梢管理用工,管理成本高且效率差。
改造:篱架行距宜两米以上,棚架3~4米。原1.5米左右的行距可间伐一行改为高干棚架。
2.2改造自由扇形
    问题:传统的自由扇形树形,要求修剪技术高,管理不到位结果部位上移,叶幕不足,影响葡萄品质。
    改造:我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埋土防寒临界区,篱架需要防寒的可改造成单干单臂倾斜上架的‘厂’字形;不需要埋土的可改造成单干单臂‘倒L’形或单干双臂‘T’形。棚架不埋土的地区可适当隔株间伐,减少郁闭及新梢管理用工。
2.3提高机械化管理比例
    问题:大部分鲜食葡萄园以人工管理为主,行距窄,不留行头,仅有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耙地,基本都实施清耕,下雨后短时间不能下地,耽误有效打药时间,且打药需要背负或拖管子,效率低、打药次数多但效果差。人工开沟施肥越来越少,撒施利用率低,用量大,容易造成土壤酸化,污染水体。
    改造:扩大行头,将地堰整成坡;或将边柱向里移4米,周边改为棚架葡萄长廊利用空间。采用国产的自走小打药机、一体化的小型开沟施肥、碎草机(高密益丰机械公司生产)。葡萄园行间采用自然生草制,即春季和秋末各翻耕1~2次,其他时间自然生草、机械刈割;行内实施覆盖厚度大于8μm的黑地膜或无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