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梨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5-22 21:36:20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是北方落叶果树最适栽培区域之一,是全国水果主要产区之一[1]。我省果树栽培面积基本稳定,果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果农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梨是我省的重要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梨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现状
山东梨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水果的重要位置,仅次于苹果、桃位居大宗水果第三位[2]。我省梨产业形成了胶东半岛、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南三大主产区,各具优势。胶东半岛梨区气候温和湿润,梨品种资源丰富,梨产量约占全省40%,主要有黄金梨、莱阳茌梨、巴梨等品种,有莱阳、龙口、栖霞等几个梨主产县(市)和众多丰产优质梨生产典型,是山东主要梨生产基地;鲁西北平原梨区栽培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生态条件适宜,是我国最大梨生产基地--华北平原梨区的一部分,与河北南部梨区相连,主要品种有鸭梨等,梨产量约占全省30%,阳信县、冠县是该区主要的梨生产基地县。鲁中南梨区地形复杂,梨品种资源丰富,有子母梨、金坠子梨、槎子梨、酥梨等品种,有费县、滕州等梨生产大县。
据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3],2012年全省梨园面积63.72万亩,其中聊城、烟台、滨州分列全省前三位,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2012年全省梨果产量119.09万吨,其中滨州、烟台产量最高,均在20万吨以上。我省梨品种构成中以黄金梨、鸭梨、丰水、新高、长把梨、酥梨、巴梨为主;其中,黄金梨占29.46%,鸭梨占13.9%,丰水占10.61%,新高占5.79%,长把梨占4.46%,酥梨占2.86%、巴梨占1.43%。目前全省梨贮藏量约为梨总产量的15%;加工量约为梨总产量的11%,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梨汁、梨罐头、梨脯、梨醋等。从国内市场来看,我省梨产量的60~70%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占据了国内一定的市场份额。
二、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缺乏品种区划,发展品种存在盲目性。在品种结构上,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目前,我省品种结构以黄金梨、鸭梨、丰水等为主,大部分是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比例相对较少。致使成熟期过于集中,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大。
2、栽培制度落后,果园基础设施差
密植梨园占的比例大,栽培制度落后,管理困难,技术复杂,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果园基础设施差,水、电、路、渠不配套,机械化管理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亟须省力化的综合配套技术与机械装备。
3、梨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目前,我省的梨果生产多是以家庭为主,千家万户经营,规模小,缺乏有效的组织。分散的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无法组织标准化生产,造成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差。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市场信息不灵,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致使梨果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果农持续增收难度大。此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
4、果实品质低,市场竞争力差
目前我省梨果实品质差的主要原因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梨果生产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树冠郁闭严重,树体过高、主枝量过大,影响树冠内光照,造成树冠郁闭、结果部位外移。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梨果实含糖量降低、风味变淡、耐贮性下降。授粉不良,果个偏小、果形不标准。采收过早,表现不出品种原有风味,影响果实品质;多数果园土壤肥力降低,造成树势衰弱,产能下降。另外,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也是造成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目前,我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被打破,产业基地农户所需的信息、技术主要靠龙头公司、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化服务所获得,技术供求通过利益关系进行。但是,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松散型关系,由于各方利益取向不同,使得合同不能得到很好的履行,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另外,我省梨果的各类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企业和果农服务的作用尚待加强。
生产成本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果园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用工多,并且人工成本持续增加和果农老龄化严重制约果园技术的推广;三是施肥、浇水、病虫防治等技术不规范,氮肥、农药等使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
6、商品化处理和保鲜贮运销水平低
我国梨产后商品化处理,如在保鲜、运销、出口商品优质果方面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特别是出口竞争高端市场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我省梨果加工能力有限,加工量小,加工品种单一,梨浓缩汁、梨果醋、梨果酒等加工品尚未形成较大规模。梨果加工企业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小规模业户为辅助,加工能力小,且附加值较低,难以适应市场果品竞争的需要。
(二)发展趋势
一是梨产业生产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我省以胶东半岛、鲁中南、鲁西及鲁西北三大区域为主,形成生产布局由非优势产区向最优产区的转移,建立优势产业带;二是集约化栽培模式发展。采用大苗建园、宽行密植、支架栽培、生草免耕、轻简化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实现由传统栽培制度向现代栽培制度的转变,推动果园改造进度;三是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实现果园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逐步形成梨果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四是生产经营管理逐步迈向组织化。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对策
1、加大品种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力度,优化品种结构
一是进行现有主栽品种的品质改良,加快早熟、大果型、多抗性品种的引进与筛选,以及优良砧木资源的搜集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二是采用常规杂交育种、花药培养、辐射诱变、体细胞组织培养、外源抗病虫性基因导入以及航天育种相结合等手段,创造聚合多种优异性状于一体的梨新品种、新种质,为品种结构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快梨果产业化进程
在加强商品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并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做好梨果贮藏和深加工产业,拉长产业链,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是农民与市场、农民与企业连接的纽带和桥梁,其作用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场,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重视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降低生产成本
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研究推广果园简化管理技术,减少生产用工,促进节本增效。将一些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如架式栽培、壁蜂授粉、合理套袋、配方(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等组装集成,形成易被果农掌握的技术,在我省的三大梨产区分别建立成果示范区。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
4、积极推进梨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是梨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采后处理滞后是目前我国梨果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销售价格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必须加强研究:一是新引进或育成品种的贮藏特性研究;二是新型贮藏保鲜技术研究;三是采后清洗、分级等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与创新研制;四是梨传统加工工艺和设备的改进及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
5、建立规范化的育苗基地
建立国家梨良种、良砧研发和标准化苗木繁育体系,以应对我国梨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梨优势产区,依托科研院所,建立良种、良砧采穗圃和现代梨标准苗木繁育示范圃。扶持建立一批大型商业化梨苗圃,实行定点生产、专营销售。加强梨苗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检验和检疫管理,有效控制病毒病和危险性、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6、突出地方特色,创立地方品牌
在扩大己有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根据生产规模再注册一批高档优质无公害果品的品牌,全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是提高我省果品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同时,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地理标志结合起来,市场潜力大的果品,既要申请注册商标,又要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无公害认证和有关国际质量认证,为扩大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7、加快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省梨果生产中缺乏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无法实行优质优价,也严重影响了梨果的出口。梨果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标准化生产。欧洲倡导的果园综合管理技术体系(IFP)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推广实施,其基本目标是生产优质、安全果品,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人类健康。山东作为梨果的重要产区,应尽快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和实施梨果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制度及国际接规的各种质量检测体系。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王少敏 魏树伟


参考文献
1、刘振岩, 李震三主编.山东果树[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山东农业信息网/农业统计.http://www.sdny.gov.cn/col/col5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