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桃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6-03-11 18:37:35 作者:徐明举    

 
 
        1山东桃产业概况1.1面积与产量 
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2008年山东省桃栽培面积达9.8万hm2,产量243.8万t,分别占山东水果的16.4%和17.5%,成为山东重要水果产业,仅次于苹果(27.63万hm2、729.4万t)。无论栽培面积和产量,山东桃生产在全国均居第一位。
1.2产区分布
桃在山东省内普遍栽培,主要集中在临沂、潍坊、淄博、泰安、莱芜、青岛、枣庄等地(表1)。
1.3单产
随着桃栽培技术、投入水平逐步提高,我省桃单产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8年山东桃单产为666.7m2产量1657.52kg,比上年增长了13.2%。管理水平以临沂、潍坊、青岛三地较高。
1.4果品质量
我省桃优质果率约在30%—40%,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仅为5%左右,与世界先进桃生产国差距较大。
2山东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山东省栽培的桃品种成熟期多集中在7、8月份,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熟期集中,销售压力大。加工桃品种主要是黄金罐、黄露、明星、金童系列,成熟期也都集中在7、8月份,在桃集中上市期间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应接不暇,过后又无料加工。
2.2产后处理技术滞后,市场调节能力弱
果品采后分级标准尚不规范,有的以单果重分级,有的以果实大小分级。在果实贮藏方面果品贮藏能力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加大了桃生产的风险。根据桃果的特点,要有效延长其货架期,必须有完整的冷链流通系统,但对此我省基本上是空白。
2.3  产业化体制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主导品牌
产区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果实质量标准难以规范,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果品加工企业和果农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影响了双方的发展。果品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桃果销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难以支撑更大的市场。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有所发展,但其发展规模远不适应大市场的竞争需求。生产规模庞大,但没有形成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2.4***市场拓展不够,出口量小
国际上桃主产国中的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产量均有下降趋势,欧、美国家桃果品的自给率由10年前的89%下降至47%,日本由8年前的84%下降至41%。发达国家40%~50%的果品靠进口,欧洲市场鲜果的需求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日本水果的年产量不到500万t,东南亚国家只生产热带、亚热带水果,俄罗斯、中东、蒙古也是缺水果国家。可以说,桃的国际市场广阔,空间很大,但据海关统计,山东桃每年的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很小,出口多的年份约600多t,少的年份只有20t左右。

国内市场,因绝大多数是8月以前成熟的早、中和中晚熟品种,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集中上市,势必造成果品积压,大量烂果,价格下降。而在9月份以后,桃果价格明显上升。因此,晚熟和极晚熟桃优良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5栽培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栽培密度大。多数为3mx4m,有的甚至2~2.5mx3-4m。树冠交接,内膛光照不足。   
土壤有机质低。有机肥施人量不足,影响产量与品质。
整形修剪不科学。留枝量过大,有的果园留枝量666.7m2超过10万条,树冠通风透光不良,内膛枝条枯死,结果部位外移。
果实采收后放弃管理,尤其是早熟品种,造成病虫害加重,树体衰弱,影响花芽质量。
多效***使用不科学。有的产区,果农乐于频繁使用多效***,致使果肉粗糙,含糖量低,品质不佳。
苗木市场混乱。生产中严重存在着品种混杂、名称混乱现象。有的苗木生产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将已定名的品种重新起名,如中华寿桃又叫中华圣桃、南蜜桃、霸红蜜桃、王母仙桃等。多数苗圃没有专门的品种园和采穗圃,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山东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山东发展桃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气候优势。山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较多,生产优质桃果品有着独特优势。二,交通优势。山东属东部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港口吞吐能力大,水上运输便利;公路交通发达,高速公路多;铁路运输也较方便;青岛、济南、烟台机场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方便。三,技术优势。山东为果品生产大省,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果农技术素质较高,具备生产优质高档果的技术基础和优势。四,劳动力成本优势。鲜食桃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低是我国的优势。欧、美国家鲜桃的售价低于每千克0.5美元就亏损,而这一价格在我国效益仍然可观,我国鲜食桃的价格仅为国际价格的15%,这其中包含明显的成本优势。
4对山东桃产业的发展建议
4.1稳定面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2007年,山东桃栽培面积10.88万hm2,产量234.75万t;2008年面积9.8万hm2,产量243.78万t。就近几年市场表现来看,山东乃至全国的桃栽培面积不易扩大,而应保持基本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现有果园的品种结构,加强果园管理,提高单产,改善果品质量上来。
依据山东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早熟桃竞争不过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南方地区;中熟桃与河北、北京等地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生产晚熟桃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市场风险小。应把调整的重点放在中晚熟和晚熟品种(8月中下旬以后成熟)上,使之占35%~45%,中熟品种(7—8月上中旬成熟)占40%一45%,早熟品种(5-6月份成熟)占l5%一20%。促进加工桃的发展,实现加工和生产的良性互动。欧美发达国家罐头市场的需求量相当大,加工桃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加工能力为依据,与市场相衔接。
4.2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量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果品质量和附加值:栽培制度随着品种更新而改革,现在桃的品种换代速度快,10~15年栽培一茬,相应的栽培管理体系也应随着更新,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栽培制度的变革,推广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土壤管理方面,推行果园覆草、园地生草、配方施肥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栽植密度与修剪方面,推行宽行栽植,长枝修剪方法,使666.7m2留枝量控制在4-5万条;花果管理方面,实行疏花疏果和套袋栽培;病虫害防控方面,加大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力度。
提升桃果质量,从桃树综合管理人手,以增大果个,促进着色,提高质量,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为目的,着力培育知名品牌,拓展市场。  充分开发国内销售市场。从山东所处地理位置、桃成熟期以及国内销售市场分析,6月份以前成熟的桃应供应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市场;7月份以后,江、浙、沪一带桃生产结束,销售范围应主要针对上述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量。只要我们提高果品质量,有望能向世界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更多的果品及其加工品。
4.3扩大设施栽培面积
山东桃树的设施栽培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桃树设施栽培的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全省桃和油桃设施栽培面积为0.3万hm2,主要集中在青岛的莱西、烟台的莱州、潍坊的寿光,聊城的冠县等地。设施栽培以冬暖棚为主,春暖棚为辅;促成栽培为主,延迟栽培很少。形成了春定植,秋建棚、翌春采收的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各桃产区应因地制宜进一步发展设施栽培桃,拉长产业链条,缓解早中熟品种成熟期集中上市的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4.4制定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桃果品质量标准、无公害产品标准、果品分级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结构向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和提高产品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使国产果品既能与进口果品抗衡,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5加强果品产后的先进技术应用研究
果品出口量少与果实不耐贮藏,缺乏冷链运输有很大关系。我省果品贮藏能力较弱,且贮藏方式落后,更没有完整的冷链流通系统。因此,在果实的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方面,急需研究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先进技术,应加大贮藏和物流等科研和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发展先进的储藏运输销售冷链系统,保证果实采收后到销售链中桃果实的品质,为开拓***市场,扩大出口提供技术支撑。
4.6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做大做强桃产业
借鉴国外成立果品协会的经验,将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组成合作社,再将分散的合作社组织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有效的价格约束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带动生产发展。形成规模,占有市场的较大份额;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更大限度地抵御市场风险,使果农获得更大实惠。积极探索企业与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方式,促进和谐发展与共赢。按市场规律,把公司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生产者的土地优势、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加大规模生产经营力度,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4.7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向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各种有关信息。通过举办桃花节、推介会、新闻发布会、产品展示民销等形式宣传品牌。4.8加强品种管理,规范苗木市场    品种、苗木管理不善,育成的新品种得不到有效保护,应加大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4.9培训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实现果园规范化管理。
4.10政府予以指导和支持
山东的桃产业是一个重要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产业,各个桃产区特别是各主产区政府都应予以大力指导和支持,真正使山东的桃产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
姜林,冯明祥,邵永春,于福顺,董军晓
(山东省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66100)
落叶果树2010.2

编辑:徐明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