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友困境:桃白粉病发生请及时防治

    2017-05-08 07:31:10     

   有果农乐网友发来图片,问是怎么回事?闲话少说,先上图片。

 

 

 



就是白粉病危害引起?怎么办呢?
   桃白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特别在大棚苗圃内,桃叶片感染后很容易蔓延,对桃幼苗造成严重为害,是桃苗的主要病害。对露地栽培的桃树,在半干旱地区危害性最为突出,因此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发病较重。该病感染叶片虽然直接引起的危害不太显著,但往往成为最重要的侵染源,侵染桃果实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除为害桃树外,桃白粉病根据其专化型为害其他核果类果树及一些蔷薇科植物。 
1为害症状
该病是最容易识别的一种病害。叶片染病,出现小环状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白粉覆盖大部分叶面,叶片生长受阻,扭曲,甚至表现褪绿、坏死,导致落叶。后期叶片上出现黑色点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新梢被害后也出现白色粉状物。果实早期被害后,首先产生白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粉状物,接着表皮附近组织枯死,形成浅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病斑逐渐扩大愈合,硬化,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也可导致果实表面局部扁平或隆起。

2病原菌

 桃白粉病病原菌为子囊菌门白粉菌目叉丝单囊壳属的一些种引起。世界上报道的有三指叉丝单囊壳菌、白叉丝单囊壳菌和桃单丝壳菌,其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粉孢霉。其中白叉丝单囊壳菌可在桃果实上形成锈斑,首先形成小环状橘黄色锈斑,并随着果实生长逐渐扩大覆盖整个果实,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但该种不为害叶片和嫩梢。桃单丝壳菌曾被称为蔷薇单囊壳菌和隐蔽叉丝单囊壳菌,也能侵染果实,同白叉丝单囊壳菌一样为害严重。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囊果形式在桃组织上或鳞芽内越冬。翌年早春桃发芽至展叶期,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和风雨传播,产生吸器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形成初侵染,并不断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7℃,最适温度为21℃,因此气温15~20℃有利于病害的发生,7~10℃以下时,病害发生受抑制。分生孢子可以在43%~100%的空气相对湿度内萌发,所以孢子在空气中即可萌发。孢子萌发的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97%~99%,水膜对孢子萌发不利,长时间浸泡可以杀死孢子。在直射阳光下经3~4h,或在散射光下经24h,孢子即丧失萌发力,但孢子抗霜冻能力较强,遇晚霜仍可萌发。该病害持续发生时间长,如白叉丝单囊壳菌可以从桃盛花后花蒂脱落起持续为害60d,流行发生时期持续17~30d。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桃树生长发育阶段、部位、老化程度、品种间抗病性等都对该病的发生有影响。一般以幼苗发生较多、较重,大树发病较少,为害较轻;幼嫩的组织和叶片比果实容易受感染,花一般不感病;叶基部没有腺体的品种比有腺体的品种更感病,如新疆毛桃抗性最差,发病最重。

此外,有研究显示,桃果实上的白粉菌主要源于附近的蔷薇,从附近蔷薇上进行单循环侵染,如果将附近的蔷薇除去,则随后桃白粉病也随之消失,一般在200m范围内发生率与距离呈反向相关。它们在桃树上生活史是单循环的,然而在蔷薇上是多循环的。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特别是在大棚栽培条件下,要注意及时通风透气,避免湿度过大。在该病为害严重地区,选用抗病品种。

(2)清除初侵染源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果园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深埋。萌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杀菌剂,铲除越冬菌源。

(3)药剂防治  在果蒂脱落后的两个月内进行药剂防治。桃白粉病菌对硫及硫制剂很敏感,可以石硫合剂为主配合其他药剂进行防治,但夏季气温高时应停止用药,以免发生药害。可喷洒0.3波美度石硫合剂、宁南霉素,戊唑醇等。
具体用药请联系15020901878(果农乐果园整体解决方案植保提供)
 


需要学习更多请关注果农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