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王”的虫子经—异色瓢虫有妙用

    2017-02-17 22:12:5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以虫治虫的国家,具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340年左右就有记载晋代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状》。

观现代生物防控,多数还是理念性。农业技术需要落地,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瞎折腾。说的再好,没有具体的技术流程,都没有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刘玉升教授对于异色瓢虫研究,为生态农场提供了防控蚜虫很好的办法。研究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农法自然,万物相生相克,不违生态,不失根本。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刘教授“虫子王”的“瓢虫经”

 

一起来看看吧!

 

 

  异色瓢虫,属鞘翅目,瓢甲科。异色瓢虫是色型变化最多的瓢虫之一,单是鞘翅上目前已知有一百多种变化。

    它能有效的捕食多种蚜虫、鳞翅目害虫幼虫等,是我国以及亚洲地区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与其它捕食性瓢虫相比,其具有多种优点:如对环境有较强适应力、易于在不同条件下存活,故可在多个地区多种条件下引种繁殖;交配产卵期较长、单雌产卵量大,故可在短期内增加一定范围内的种群数量;一年可发生多代且成虫和高龄期幼虫的捕食量大,故可有效高效长时间的进行捕食防治。自上世纪初,美国、欧洲等地区就开始引进异色瓢虫进行蚜虫的生物控制,随着现代农业的逐渐发展,近年来其在蚜虫的生物防治中的地位逐渐增高。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刘玉升教授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建立了完善系统地利用异色瓢虫控制蚜虫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越冬瓢虫的人工诱集、越冬代瓢虫的保育、异色瓢虫饵料蚜虫的筛选和大量繁育、饲养器具的创制、释放蛹的收集和贮藏以及人工散放等系列技术。

 

异色瓢虫在我国各地均以成虫呈休眠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始于10月份,飞向山区岩洞或石缝内越冬。这类瓢虫越冬具有明显群集习性,一窝内少则数十只,多则数万只。越冬成虫于第二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陆续飞出越冬场所,这时气温大致在8℃~11℃,出洞时间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为最多。

 

构建人工诱集场所

 

▲简易诱集

异色瓢虫越冬群体的人工诱集技术需要的环境较为复杂,比如农田、林地、杂草、河流交织且较少人为活动的场所,最好有看护房可以直接利用其墙体。如果没有看护房则需用砖和水泥砌一个长2米、高1.5米的墙体,墙面的向阳面刷白,在墙体基部沿墙下挖3~5厘米宽、深约20厘米的窄缝,窄缝上侧的墙体上用毛刷涂抹蜂蜜水或糖水,墙体前整理一片20~30平方米的空地,平整、分区栽种夏至草、岩垂草,沿墙体摆放宽8厘米、厚2厘米、长80厘米的木板,木板之间用木条间隔1厘米空隙。

越冬代瓢虫的保育与扩繁

 

 

目前,已经形成了室外诱集越冬群体为主,辅助室内人工饲养的方式保持越冬种源群体,作为当年生产繁育的初级虫源。从每年立春开始到三月下旬两个月内,对越冬种源群体进行室内人工繁育,积累足够多的数量。

越冬代的主要任务就是扩繁,不作为释放应用的对象。以第一代的蛹期作为贮存、释放对象。在大量扩繁阶段,筛选出了紫藤蚜作为饵料蚜虫,以紫藤作为寄主植物,繁育紫藤蚜,满足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他们还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加工改制成昆虫饲养器具,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并且,采取纸筒法,引诱老熟幼虫自动爬入纸筒内化蛹,然后集结成束贮存或散放。

 

伏击式防控

 

 

“通过这一技术系统在2~3月份实现异色瓢虫的大量繁育,可以人为调整天敌昆虫和蚜虫之间的跟随关系,在时间上将异色瓢虫人为调整到有害蚜虫发生并造成危害之前,这称为时间方面的伏击式。”刘玉升教授说。

由于有害蚜虫在早春的发生数量很少,存在一个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形成危害的过程。“在释放异色瓢虫之前,需要预估释放瓢虫的基本数量,实际释放的数量保持超出预估数量,保证释放的异色瓢虫具有数量方面的压倒优势,达到直接控制有害蚜虫发生基数的目的,以控制春节初发蚜虫,为全年始终压制蚜虫发生在危害水平之下提供了保证。

“随着异色瓢虫越冬群体诱集技术的成熟以及饵料蚜虫生产的保障,全年大量生产异色瓢虫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异色瓢虫性诱剂的提取及制剂研制,将会扩大异色瓢虫的应用范围,利用方式也会更加灵活方便。”刘玉升教授表示。

 

来源:《中国科学报》,有增减

编辑:匠农丁家宁

 

 

 

 

 

专家介绍

刘玉升,1964年1月出生,山东莒南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512”工程第四层次。

   现任植保学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虫业协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与昆虫资源学,长期从事农业害虫、果树害虫生物防治和环境昆虫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

    目前,对捕食性步甲、蚁狮、萤火虫、龟纹瓢虫的工厂化生产及释放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并在北方果园中开展绿色植保的应用技术与示范研究;对昆虫微生态学开展了系统研究,已对10余种不同食性、不同环境的昆虫肠道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对其中部分菌株的特殊功能进行了测试;开展环境昆虫对于餐厨垃圾、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的转化处理功能研究与示范应用。 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计30余篇,出版的著作14部,编写教材2部,同期主持和参加的课题8项。获省、校级科技成果奖3项。

求学岱下   ∣  匠心为农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